和合术郭子旭(一旭道长)官方主页

便捷导航

道教文化的来源与构成
作者:超级管理员 日期:2023-01-29 浏览次数:112

一、道教文化的概况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性传统文化之一,它和儒家文化、法家文化共同构筑成了影响中国方方面面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东方文化。

道教在中国有着非常漫长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直到今天从从来没有断绝过。宗教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教,在黄帝之前就早已存在了,它的历史很长,远远的早于道家学派的形成,道为自然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具有多重意义,是古人对生活的认知形态。在早期,道教的主神大多是自然之神,具有人类自然崇拜的特征,通过对道教经典和神仙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教源于自然崇拜。

道教依据其自身特点,可分为:古道教和新道教。张道陵创立的道教为新道教,此前的道教为古道教。

尽管古道教有着很长的历史,各个时期的道教,差别也很大。但总体上保持了以下特点:

1、对自然进行神化,对一些不可破解的自然力量非常崇拜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对社会及自然的认知有限,对中国人而言,礼与道为一种情、一种意,此情此意在人之心。

西方教会组织是一种法、一种力。中国不尚法,不尚力,故若中国无宗教。然而,中国多神,所亲所敬便尊为神,礼生于其中。对于神,古人既恐惧,又盼得到恩赐。中国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这些属于自然宗教,也即是远古道教。

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其保护和赐福。

其中,日神崇拜为最盛(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享有“群神之首”的地位),也颇盛行月神崇拜(猎人昼伏夜出,捕捉猎物,需依赖于月光)。

另外还有山神崇拜(古代天子封禅,对泰山和嵩山多有封祭)、河神崇拜和蛇神崇拜(可扩大为生肖崇拜)。

夏商周三代以后,更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天帝崇拜,是自然神崇拜的最高阶段,也是与世俗帝王的产生相对应的。

2、鬼魂崇拜。

在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魄指体之能。

鬼魂崇拜其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由此演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拜的最高阶段。

新道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有这样几个阶段:

1、“五斗米道”:东汉后期在巴蜀一带兴起。因入道均须交五斗米,故称;创立者江苏人张陵,后有张衡、张鲁,祖父孙三代,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尊奉老子《道德经》,制作道书《灵宝经》和《章醮》,开创了道教徒系统利用《老子》的先河;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建安20年,曹操进入汉中,张鲁率众投降,受到优厚待遇,因此五斗米道得以在民间流传。

2、“太平道”:东汉后期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兴起。张角奉《太平经》传教,号为太平道,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传教10年,教徒几十万,组织黄巾军起义,最后被曹操消灭,此后不再有活动;

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官方化的神仙道教,代表人和集大成者为东晋葛洪。他在广州罗浮山炼丹,创立丹鼎一系(丹鼎道派),代表作是《抱扑子》,其书儒道并举,外篇重儒,内篇重道,主张炼金丹,重养生。

4、南天师道: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对江南的天师道进行改革。他出身于江南著名士族吴郡陆氏,撰写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三洞经书目录》(《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并且吸收佛教仪式完善了道教的教法。

他除了潜心研究葛洪宣扬金丹修炼以外,还以现实社会为模式,提出神仙世界的等级差别,并反过来以此为世上不平等的制度辩护。这些思想反映在其撰写的《真灵位业图》上。该图网罗群神(有700之多),排定坐次,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神仙体系。

5、北天师道: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成,称为“新天师道”。提出“专以礼度为首”,摒弃天师道中宣扬的“平等”教义,成为北魏的国教。

道教正式成为国教,在我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6、正一道:唐代是道教的繁荣兴盛期。

唐高祖李渊宣布三教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老子被尊为唐皇室的“圣主”,《老子》被奉为《道德真经》,要求王公大臣和贡举人必读,唐皇室则自称是老子的“圣裔”。

唐玄宗时对道教更加尊崇,他给老子加了各种尊号,并且亲自注疏《道德真经》,直到安史之乱后退了帝位还念念不忘炼丹。在唐朝300多年历史中,道教的地位始终位于儒、佛之上。

继唐之后,宋代又一次掀起了崇道的高潮。南北天师道在唐宋以后逐渐合流,注重外术,道士可结婚。到元代归并为正一道。

7、全真道:唐宋以后形成,在宋金元时期是势力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派系。

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为笼络人心,缓和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各种宗教都大力提倡,对道教各派皆扶植利用,各派道教道领和名道士都被封官赐爵,得“真人”赐号者甚众。

这一时期道教各派的特点是注重内修,提倡“三教合一”、“养性全命”、“清心寡欲”,以修炼“心性”(即摒除尘事,只求心中清静)为主,使道教更多地融会佛学和儒学思想。

当时有两个著名道士对道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其一是王喆(即王重阳),其二是丘处机。王是陕西咸阳人,在终南山修炼,后东行传教,收了七大弟子,号称“七真”。

这8人开创了风靡金元的道教新派别即全真教。丘是山东栖霞人,为王喆的七大弟子之一。

他以70高龄率领18弟子,走了4年,行程万里到达西域,谒见成吉思汗,力劝其“不嗜杀人”,宣传道家清静无为、敬天爱民的思想,受到蒙古贵族的欢迎,免除全真道派的一切赋税和徭役,使全真教大大发展,其教团遍及南北。

8、道教的衰落。

道教从最早的五斗米道、天师道开始,出现了道派林立的壮观景象。

自元中叶,道教诸派渐归正一、全真两大派,自明初起,正一道成为全国道教的统领和代表人物,世袭官爵。

道教的衰微征兆是从元开始的,1258年和1281年,佛教徒与道教徒有过两次争论,道教徒均失败,只好焚经书退宫院,发展势头受到了一定的遏制。

忽必烈继位后,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佛教气势大盛。有明一代,历朝皇帝尊崇道教,笃信方术,但道教还是不可避免走向停滞和衰落。

一方面,明理学背靠根深蒂固根深叶茂的儒学正统,正在蒸蒸日上,与道教争夺地盘;

另一方面是巫仪方术不再为道教所垄断,佛教徒也学会祈祷、祈雨、占卜、治病、算命等,甚至做得比道士还地道。

此外,道教本身更加世俗化,道教上层人物普遍腐化堕落,这些直接影响了道教的发展。

清朝时,满清贵族信仰和尊崇本民族的萨满教,对道教没有兴趣,道教的政治地位日益下降。

随着封建社会江河日下,道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二、道教与道家的关系

下面简单谈一下,道教与道家的关系

首先,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点道教与道家原来是两码事,道家是一个学派,是春秋战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里的一个,即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的形成起源于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的广泛传播,《道德经》被广泛的认同,是道家文化体系形成的正式标志,也是道家学派形成的开端。

先秦道家是学术上的派别,并非宗教,《老子》、《庄子》都是学术著作,而非宗教经典。

道家强调生命的自然属性,认定人的生命只有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才能获得自由和永恒,这与道教的信仰差别很大。但道家重视人的生命,相当注重养生,其中有些思想便说到“长生”,比如《老子》中就有“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在宥》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天地》提到“上仙”,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这些说法,很符合道教的体旨,道家学派在中国社会中影响力很大,把道家学派的观点和人物引入道教,能给道教带来更大的精神影响力,因此,这些思想被道教广泛地吸收,被广泛的演绎,都演变成为后世道教神仙长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其实道教把道家学派的一些东西引入道教,很有一种打鬼还须借重钟馗的意味。道家成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来源之一是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也是道教主动地大加利用的结果。

道教之所以能利用先秦道家的思想作为其宗教教义的基石,是道家思想中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因素。

道教首先吸取改造《老子》中的某些内容,使之宗教神学化,建立起早期的道教神学思想,后来又吸收改造了庄学思想及其“心斋”、“坐忘”等养生方术。《真灵位业图》将庄子拉入仙班,号称“韦编郎庄周”,列在第三右位。

闻一多先生曾指出:“后世的新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真正接近道教的宗教精神的还是庄子。《庄子》书里实在充满了神秘思想,这种思想很明显的是一种古宗教的反影。《老子》书中虽也带着很浓的神秘色彩,但比起《庄子》似乎还淡得多。”在他看来,保留“古宗教”更多的《庄子》,给后世道教留下更好加以利用的遗产。

现存《庄子》书中,明显可见受神仙思想影响很深,甚至有对神仙“神人”、“真人”、“圣人”的描写刻画,这都为后世道教所利用,从而拉近了道教与庄子的距离。实际上,汉代已经出现了把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混同起来的现象,老子已被神仙化,世人眼中道家既讲君人南面之术,也讲神仙长生。这样一种混同,也给后世道教借用道家提供了前提条件。

先秦道家哲学的“道”具有神秘蕴义,道教将其进一步神秘化,把它人格神化,使之成为有意志、有感情的造物主,从而使道家哲学宗教神学化。

老庄思想追求的超然物外,与原始宗教本有渊源,都在追求一种全然的精神独立,道家和道教来自一种古老的宗教根源,故二者关系极为密切,道教是道家思想的延伸、继承,这种紧密联系正是先秦道家演化为后世道教的内在契机。

三、道教文化的思想来源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崇奉清静无为、延年益寿)。另外可补充的是,还有:

1、古代的民间巫术。

先人们有了疾病,便请巫觋祈神画符驱鬼;要预知未来,便请卜者钻龟刻甲决断;要祈求丰收,便请巫觋以歌舞取悦鬼神;死了亲人,便请巫觋安抚亡灵,使它重新获得生命。可见,巫术的总类繁多,有祭祀、有歌舞、有诅祝、有占卜、有画符等等,这些神道巫术都被后来的道教承袭下来,成为道教特有的仪式和方法,即斋醮jiao、诅祝和符菉);

2、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先民们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构成了世界,战国时齐人邹衍将之与仁义礼智信无常、青赤白黄黑五色等相配,用来解释人世间的变化,提出五行相生相克论,认为五行与五色、五种味道、五种音阶、人的五脏甚至王朝更替都一一对应,自然、社会、人是随着五行的交替而变化,这样,整个世界就被描绘成一幅由金木水火土排列组合成的循环运转的大图画。

道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五行思想,特别是道教的内外丹学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的思想上,如炼丹术以卦爻配阴阳五行以说明炼丹用药与火候,以五脏配五行以阴阳之气益身修道,道教《先天图》和《无极图》都是以阴阳五行来表示宇宙生成的);

3、古代医学和养生学

道教的追求目标是神仙和不死,战国时期就产生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养生方》和《导引图》等成为其取资之本。前者的脏腑之说,后者的深呼吸健身法和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健身法,以及庄子的早期气功和辟谷说,对其影响很大。

道教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到了东汉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其标志是道教经典《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的诞生和宗教组织五斗米道、太平道的诞生。

四、道教文化的构成及道教文化体系的形成

现存的道教全集为《正统道藏》(简称《道藏》),刊布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内有影响较大的《太平经》、《抱扑子》、《三洞真经》(《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太上感应篇》等。

按照《真灵位业图》,三清天尊为道教最高神,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化的老子形象)。元始天尊为“三清”首席,是道门第一大神。

玉皇大帝地位仅次于三清尊神,是天帝的主宰和众神之王。王母娘娘即西王母是天界第一夫人,玉皇大帝的夫人。后土娘娘是大地之母,主宰大地山川,“人类之母”,即所谓“天公”(玉帝)、“地母”也。

道教的活动场所和居地称为“观”或“宫”。道教胜地有:北京的白云观,是天下第一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我国唯一一座纯粹的道教名山。此外,还有江西的龙虎山(张陵修道炼丹处)、崂山仙境(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长生不老药处)。

基本信仰是“道”,道的人格化便是“三清天尊”,这是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神仙不但指其灵魂常在,而且指肉体永生。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基本教义。

修养方法主要有两途:一是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二是符箓派、正一道认为符箓咒语、科仪斋醮可以得道。另外还有较低层次的道功、道术。

五、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很大,影响于古代科学(化学、医学、药物学、气功)、文学艺术和民俗甚巨。尤其是炼丹术开创了中国化学的先河,同时还发明了一些神奇的中成药。

【 收藏本页 】 【 打印文件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