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术郭子旭(一旭道长)官方主页

便捷导航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作者:超级管理员 日期:2023-01-29 浏览次数:62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养生之道和避世之谈吗?

张三丰、张道陵、火龙道人,茅山道士,这些道教真实存在的人物,根本不会避世,而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做适合自己的事,据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是宿命之敌,张三丰一己之力帮朱元璋夺到江山,然后自己事了佛衣去,深藏功于名。

在老子公布自己研究论文《道德经》以后,似乎道家文化才开始广泛传播,其实在老子之前,道的研究和研究的文化就已经很多了,黄老学说,岐黄之术,都是研究道文化的,甚至可以说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和具体攻略都是认同黄帝养生之术和阴阳之道。

只不过,世人只知道道家文化有老子和《道德经》却不知道《黄帝四经》《河图洛书》《奇门遁甲》《先天八卦》和《易》

在那个道为天道朝纲的年代,其实对于道的研究要深入很多,朴素唯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还有提出过很多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首先明确一点,“道家文化”并不是主张避世,道士下山,已经不是很稀缺的存在了,很多时候,关键时刻,道士都是跑在最前面的,修道之人根本不是在避世,而是在修行,道修又没有强调一定要和父母隔绝,要和社会隔绝,要和人隔绝。

无为和避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入世和出世,避世和遁世,关键词在于藏字,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执着占有和控制,遵循规律之后的顺势而为,无为是境界和方法论,无为亦是实事求是。

丘处机告诉成吉思汗,道家只有养生之术却没有长生之道,很多人执迷于长生之道,希望能够千秋万代,唯我独尊,但是长生是违背天道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才是造化之功,生生不息。

道家文化、道学文化,道教、道家、道本身,根本就是不同垂直领域范畴的内容。

道家文化,我们可以向前向后,向前是伏羲、皇帝、大禹、和周文王。向后是老子、庄子、尹喜、吕祖、陈抟老祖、张三丰、还有等等。

本身修真的人,原本养生之道就比别人修的好,道士要比普通人长寿。而且,不管是道学也好,道家也罢,道教也行,没有一种思想和理论体系支撑避世。

避世那是个什么行为,不负责任的行为,李白《侠客行》也曾仗剑走天涯,世风不古,人心惶惶,何朝何代,避世能避到哪里去,即便是老子、庄子也未必是避世的,而是主动拥抱变化,主动接纳世俗和世风。

庄子庄周梦蝶,妻子死了鼓盆而歌!

老子更是西出函谷关,大方向是要去昆仑山这个地方。修道之人对于天地变化,对于自身使命和责任感很强的。

我认同修真小说里面合道的说法,天道是残缺的,人道就是对于天道的补充,普通人补的是平庸之道,而圣人则补圣人之道,人人皆有道不自知,使命完成之后,终将画上完整的句号。

道家文化的精髓,在于个人对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文化规律的认知,除了认知还有修行和践行。

道家讲道心,讲天人合一,讲找到合适自己的道,努力完成生命层次的蜕变,道法自然就是实事求是,顺势而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道心堪比钻石,真心弥坚,道心惟微,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当然现在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后面讲的良心和中恕,以及同心同德,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讲的。

道家文化是修真之法,是返璞归真,是超凡入圣之道,道家文化不仅文化,也不仅道家,而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一部分。

就像我们知道仁义礼智信,知道皈依三宝,也必须知道养生之道和修真法门。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享受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不是稀缺了,而是每个人的悟性和慧根被欲望遮挡住了。

即便是这样的社会,学习道学,修行道家,学习道家文化,去道家祖庭感受天地元气变化的人不在少数。

老子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我们能否开启属于自己的众妙之门,在于我们修行,人生不修行,来人间干什么,婚姻、爱情、人生、红尘、江湖、名利场,那一个不是修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修行未必在深山,红尘亦是大道场。

道家文化的精髓,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只能自己悟,自己修、自己禅,说的越多,观念不对称,就会误入歧途,走火入魔。

在华夏大地,你未成年是能接触儒释道,但不能接触宗教,可以学习道家文化,但不可以去出家,去遁世,去避世。

避世有种躺平的感觉,感觉避世就是高人了,高人不避世,只有大是大非拎不清楚的人,半瓶水的人才避世。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没有一个文化和主义让你逃,让你跑,战斗从一开始打响,就没有回头路了。天道不公,只有我们自强不息,修行才开始,我们都跑了,最终还是在执念和心魔这里败下阵来,那么修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 收藏本页 】 【 打印文件 】 【 关闭窗口 】